有媒體報道,近幾個月,浙江杭州、江蘇無錫、福建寧德、江蘇新沂等地都有業(yè)主因個人按揭貸款逾期未還而被銀行起訴的案例,這些案件中,業(yè)主大多聲稱“無力還款”。
出現(xiàn)這樣的窘?jīng)r,有些人可能是投機不成蝕把米,有些人可能根本沒意識到買房其實也是一種交易。房地產(chǎn)買賣比證券類投資標的交易起來復雜得多,流動性也較差,買房者也無需時刻盯盤免于市場波動帶來的心理壓力,但本質(zhì)上買房就是一種金融市場上的交易。
經(jīng)典房段子
投資股票危險嗎?毫無疑問,八虧一賺一平。投機期貨危險嗎?加了杠桿自然不在話下,九虧一賺比例都稍顯低了。那么,如果有人要你用三倍杠桿,押下你五年積蓄,透支未來十年收入和家庭命運,去買一個股息比存款利率還低,市賬率超過8倍,連續(xù)漲了十年已經(jīng)漲了十倍,且還在源源不斷增發(fā),交易手續(xù)費5%,資本利得稅20%的“股票”。
你一定罵他瘋了!可是很多人勇敢地沖進去了。近些年的房地產(chǎn)其實就是這樣的股票,為什么換了房子大家的膽子就大了,標準就不同了?這個段子真的很棒,原創(chuàng)者是中國銀行的一位**交易員,他把房地產(chǎn)交易的精髓用百余字就描述得這么清楚,實在是高!
我們來分解一下,房屋具備兩重屬性,即商品屬性和資產(chǎn)屬性。其中,商品屬性還可以再細分,一是自然屬性,即房子用來住,體現(xiàn)出使用價值;二是社會屬性,即房子可以買賣和出租,體現(xiàn)為價值。
涉及到錢,涉及到高的房價,房屋的資產(chǎn)屬性自然凸顯,所以在當下,簡單地把房屋視為資產(chǎn)是應該的。資產(chǎn)是用來交易的,而交易需要考慮基本面、技術(shù)面、政策面、資金面、產(chǎn)品結(jié)構(gòu)、資金成本,以及資產(chǎn)配置等。所以本質(zhì)上買房就是一種金融市場上的交易。
商品房的杠桿
首先來看段子中提到的杠桿,買房的杠桿有多大呢?
這體現(xiàn)在首付上,據(jù)梳理,首套房首付起初為二成,2005年3月上調(diào)至三成,2008年11月又曾下調(diào)至二成,2011年1月,再次調(diào)至三成。也就是說,首付三成,七成貸款,相當于用了2倍多的杠桿。
至于二套房,作為改善型需求,首付比例前些年也是隨著調(diào)控政策而一直變化。2007年9月,首付為四成,2010年4月改為五成,2011年1月又改為六成,甚至一線城市在2013年4月起相繼改為七成。
從總量上看,自1994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公布《住宅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》,加之工商銀行1995年出臺**個人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辦法以來,截至2013年底,全國購房貸款余額為9萬億元。
而1995年—2013年以來中國商品住宅累計銷售額為36.58萬億元,即到2013年底,房貸余額占購房款總額的四分之一。即平均每套房四分之一的購房款為銀行貸款,再折算下,平均每套房都加了0.3倍杠桿。這里,總量計算也就是作個形象說明。
沒有交易遠見的悲哀
再回到上述那個經(jīng)典的段子。
所謂房子的股息比存款利率還低,股息指的是房子租金回報率,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,房屋租金回報一般在1.2%—3%左右,確實不如一年定期存款利率。市賬率也是市凈率,房子的市凈率即是房價比上房屋的固定資產(chǎn)價值,基本可等同建安成本,按照建安成本一般占房價15%計算,市凈率也就7~8倍。交易費、買賣稅收都好理解,無須多說。
好了,雖然驅(qū)動太多人買房的一個理由是剛需,但從交易角度來說,買房就是一場帶杠桿的高倉位的交易,如果是積蓄全部堆上甚至負債而為,那便是賭博了!
去年微博上曾流傳一篇文章,講的是一對夫妻準備好錢后,多方找門路去買房,選房時甚至用上EXCEL表格去打分,最終選到了一套好房。說實在,筆者看到這篇文章,既覺得他們辛苦,也覺得他們太可悲,拿錢去買房還要求人。更可悲的在于,他們花了那么多時間在細節(jié)上,卻不曾花些時間從高處遠眺下房地產(chǎn)市場的趨勢。
盡管4月以來,大部分限購城市都在明里暗里地松綁限購,放開買房落戶,銀行優(yōu)惠貸重出,甚至出臺財政補貼,但當前已很難讓房市重回前些年的輝煌了。
最后重申一句,現(xiàn)在買房不妨體會下交易的內(nèi)涵。太多的人將家庭甚至數(shù)代人的積蓄加上銀行的貸款押在一套房子上,真的很危險。做交易的人都清楚,高倉位、高杠桿的交易,操作起來壓力、風險都會很大,而且爆倉的概率也很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