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房奴”,這是購房人對自己的戲謔。由于年輕人向銀行借貸用于購買房屋,需要支付的按揭導(dǎo)致生活質(zhì)量嚴重下降,房子成了人的“大爺”,房主成了房子的“奴隸”。
奴隸社會的“奴”是終身的,甚至是“世襲”的,而房地產(chǎn)市場中的“房奴”卻是一種自己選擇的名號,它可以隨著市場變化隨時“贖身”。 中國樓市曾經(jīng)兩次出現(xiàn)“房奴”,而今天這種稱呼罕見。
2000年以來,隨著購房活動的年輕化、全民化,中國開始出現(xiàn)了“房奴”稱呼?!胺颗币辉~不完全是貶義,剛開始人們只是調(diào)侃,購房人一方面強調(diào)自己的壓力,另一方面渲染自己的能力。
到2007年底之前,房價一路上漲,“房奴”的家庭財產(chǎn)也不斷膨脹。那時候做“房奴”,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。因為過于炫耀資產(chǎn),“房奴”這個詞流行了幾年之后,漸漸沒什么人提了。
然而,到了2008年,由于市場原因,造成了價格不穩(wěn)定,導(dǎo)致持有房產(chǎn)增值的必然性下降甚至負資產(chǎn)的出現(xiàn),“房奴”又被人們掛在嘴邊。而這次被市場造就出來的“房奴”,和“前輩”們比起來,日子可不怎么好過了。
2010年宏觀調(diào)控之后,“房奴”的稱呼開始不幽默了:在中央嚴厲防止房價過度增長,出臺一系列政策限制購買力的前提下,再把自己弄成“房奴”,幾乎是“賣身投敵”了,做什么“奴”都活該,別出來炫耀。
不知道“房奴”這個詞是不是中國人原創(chuàng)的,英國《金融時報》刊登的一篇題為《北京房奴VS紐約房奴》的文章稱:“當‘房奴’(HOUSE-BONDMAN)被直白地翻譯成英語的時候,一樣能引來紐約年輕人的熱淚盈眶,他們的‘房奴’道路,比中國的年輕人更加悲壯?!?/p>
據(jù)報道,在紐約稍好一點的地段,一間不帶客廳的一室公寓房價已經(jīng)高達45萬美元(約合人民幣300多萬元)。